在线读书
心理学书籍

品德形成的阶段理论和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形成的阶段理论

  学习要求  理解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理解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研究方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于1932年出版的 《儿童道德判断》是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皮亚杰的理论受康德哲学的影 响。康德假定在人类行为中有天赋的道德因素: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绝对真理。如果一 个人的行为不够高尚,则是因为这种天赋的道德价值观还未展示出来而已。皮亚杰认为, 道德是由种种规则体系构成的,道德的实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 认识;二是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他以独创的临床研究法(谈话法)为研究方 法,即先给儿童讲包括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然后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向儿童提出一 些事先设计好了的问题,分析儿童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揭 示了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对偶故事举例:

  在研究儿童对过失行为的判断时,向儿童叙述了下面一则故事,然后要求儿童说出评 定的理由。

  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里,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 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十五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 推门进去,门撞到了托盘,结果十五只杯子都撞碎了。

  B.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偷吃一些果酱,但是放 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他试图取果酱时,碰倒了一只杯子,结果杯子掉下来打 碎了。

  问题:①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②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问题更严重些?为 什么?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根据他的理论和大量临床研究的事实,分析了儿童对游戏守则的理解及遵守 过程,并通过一些两难故事的观察实验,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儿童 在打弹子游戏中总是自己玩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这是因为儿童还不能 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是把外在环境看做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 有约束力。所以这一阶段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

  (2)权威阶段(6?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又称他律道德 阶段。儿童尊重道德的权威,认为服从有权威地位的人就是好的。正因为这样,他们把人 们规定的准则看做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3)可逆性阶段(8?10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 做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 可以改变的。儿童已经意识到一种同伴间的社会关系,且应相互尊重。准则对他们来说 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 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 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人的具体 情况进行。

  总的来说,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他律道德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而作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外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动 机,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承认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的道德判断;自律道德已能从主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 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价值支配的道德判断。皮亚杰认为,儿童只 有达到这个水平,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源于主体(儿童)与社会环境的积极的相互作用。他强 调儿童在发展中的自主性。因此,他特别强调儿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充分发挥儿童 的自主性、能动性,以促进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时,集体和同伴对 儿童道德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继承和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 的,但是他在研究中发现,道德发展应该有多个水平,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 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研究方法

  柯尔伯格开创了道德两难故事法,作为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研究方法。道德两 难故事法是皮亚杰对偶故事的发展,同样也是用情境故事设置道德冲突并提出道德问题, 让被试在自己的反应中“投射”内心的观念,反映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他共设计了九 个两难故事,这些故事都包含两种尖锐对立的不同价值选择;所代表的冲突是青少年关注 的;引发的问题对个体在较高的发展水平上有意义。他采用这种方法测试了十来个不同 国家六七岁至二十一岁的被试,发现尽管种族、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各方面存在不同,但道 德判断能力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却是一致的。

  道德两难故事法举例:

  故事一: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一个妇女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一种药物能 救她的命,这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新药——镭。该药成本较贵(400美元),而 药剂师的索价是成本的10倍(4000美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多方求援,只凑到药费的 一半(2000美元)。海因兹把实情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儿 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 竟铤而走险,于晚上夜深人静时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店的店门,为妻子偷走了药物。

  故事二 :海因兹偷药以后

  海因兹撬门进入药店。他偷到了药,给他妻子服用。第二天报纸上就刊登了一则盗 窃消息。布朗先生是一位警察,他认识海因兹,他想起曾看到海因兹从药店跑出来,意识 到偷药的人就是海因兹。布朗先生想他是否应该告发海因兹是盗贼呢?最后布朗告发了 海因兹,海因兹被捕,被带到了法庭,法庭组织了一个陪审团,陪审团认为海因兹有罪,法 官判了海因兹的罪行。

  向儿童提出的问题有:①海因兹该不该偷药?为什么?②海因兹是对的还是错的? 为什么?③海因兹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吗?④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 否很重要?为什么?⑤海因兹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 么?⑥仔细回想故事中的情境,你认为海因兹最负责任的行为是什么?为什么?

  2.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 段,提出了全面的阶段模型。

  (1)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level)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 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这时期又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①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该阶段还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要避 免它,因而服从规范,认为免受处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对于 海因兹偷药的行为,该阶段的儿童只从偷药行为的后果来考虑问题。因此他们会认为海 因兹不能去偷药,因为如果被人抓住的话是会坐牢的。

  ②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行为的好坏按行为的后果带来的赏罚来定,得赏者 为是,受罚者为非,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或是对自己有利就好,对自己不利就不好。该阶 段的个体认为海因兹应该去偷药,他们的理由是:“谁让那个药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就不 行么!”

  (2)习俗水平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逐渐认识到 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诸实践,这个时期又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①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 许。如“偷”是不对的,“互助”是对的。因此处于该阶段的个体认为海因兹应该去偷药,因 为做好一个丈夫就应该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如果他不这样做,最后妻子死了,别人都会骂 他见死不救,没有良心。

  ②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服从团体规范、“尽本分”、要尊重法律权威,这 时判断是非已有了法制观念。一个维护权威或秩序的个体会从法制出发,认为海因兹不 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话,社会就会变得很混乱。

  (3)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level)

  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境界。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 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 有少数人达到。这一时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订的,不 适于社会时理应修正。该阶段获得社会契约意识的个体会认为海因兹应该去偷药,因为 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远远大于药剂师个人对财产的所有权。

  ②普遍伦理定向阶段。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对事 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当个体达到这个阶段,他能超越某些规章制度, 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因此他们会认为海因兹应该去偷药,因为和种种 可考虑的事情相比,没什么比人类的生命更有价值。

  3.对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评价

  柯尔伯格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道德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视角,针对两难故事进行小 组或者团体的讨论的形式,现在也能够被广泛地应用。

  但是对柯尔伯格的发展论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第一,有研究者发现,对于具体的 道德问题,各人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道德思维是“情境相似性”或“情境特异性”的。第 二,柯尔伯格的研究并没有澄清道德发展的阶段是否有严格的顺序,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 式是否要求抛弃前一种思维方式。埃里沃特?杜里尔认为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的转 变中,包含着对先前那个阶段的一种重新构造和取代。第三,就连柯尔伯格在进行道德教 育的实验中也承认,在现实的教学背景下,其所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过于复杂,操作性不 强。第四,柯尔伯格的研究虽然注意跨文化的特点,但是被试主要以男性为主,具有一定 的局限性。吉利根注意到在道德判断和认知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提出女性关怀道德发 展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道德概念和道德标准上,男性更注重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 这样抽象而理智的原则,而女性则更倾向于关心和同情;在移情上,女性也更容易移情,即 在与他人交往时,更容易理解他人的想法,对亲密的人际关系也敏感;在心理取向上,男性 更倾向于竞争取向,而女性更倾向于合作取向。在道德推理方面,男性的道德推理关注于 个体的利益,而女性的道德推理则更关注于个体对他人所负的责任,因此在解决两难问题 时,女性一般倾向于认可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而不是权利和规则》

  二、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学习要求 识记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要发展孩子的道德认识,需要他领会一定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并能从内心接受这 些要求,变成自己行为的指南。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从比较直观的、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比较本 质的认识。低年级孩子初步掌握了一些抽象的道德知识,但具体性强、概括性低,而且不 精确、不全面。例如,他常把“勇敢”和“冒险”、“小心”和“胆小”混同起来。孩子从四年级 开始时一些道德知识的理解能达到一定的概括水平。

  第二,在道德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孩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从小学时期开始才逐步形成的, 这是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特征。但孩子评价能力的发展又有一个过程。孩子在低、中 年级时,在评价道德行为时,往往依赖成人,易受暗示,即使独立评价,也主要是根据行为 效果,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例如,孩子在评价某个同学时,除了依赖老师、家长的指令外, 往往只看同学的某一次行为的效果,比如某天没完成作业、某天上课说话等。当孩子到了 高年级时,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才能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考虑。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孩 子的道德评价能力,家长应经常利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给出简明而正确的评 价,有意识地提高孩子的道德评价能力。

  第三,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逐步树立道德原则,并初步形成道德信念。实践表明,孩 子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实际上并没有道德信念,只形成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他能按时到 校学习,这并不是出于对不迟到的意义及社会行为规范的了解而自己督促自己,而是由于 老师的要求,迟到了要受批评。孩子到三四年级时,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已具有完成作 业和遵守纪律的良好愿望。小学三年级(9岁左右)是儿童品德转折或质变的关键期。从 五年级开始,孩子能开始理解争取好成绩和遵守纪律在学习及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家 长在提高孩子道德认识时,切忌成人化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适合孩子的年龄 特点。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根据有关研究与理论,可以将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归纳为以下几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 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 更有原则性和自觉性。

  (2)自我意识增强

  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可以说中学 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 效的前提。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 伦理相一致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这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逐渐将其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 具有动荡性。他们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 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 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该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 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中学生品 德发展的关键期。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人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 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念、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 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伦理道德 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