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心理学书籍

当有些事非己所想时,为何还是不愿放手

  当我们被要求请客然后被大宰特宰时,当我们纠结于是否应该离职跳槽时,当我们在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里必须择其一而食用时,当我们不小心把自己的手机掉到厕 所里时,我们会不会感到一阵难受,继而为自己损失掉的人民币、眼前的工作、另一 食物、储存的信息而纠结痛苦。我们能解释这种看似寻常,细想之下却很难摸着头脑 的事情吗?

  《纽约时报》上曾经报道了一则感人的新闻。有个叫伊丽莎白的女性和她的丈夫、 打算领养一个小孩。但是,他们都知道,领养的孩子可能没有普通小孩那样健康,所以, 他们希望自己领养的孩子只有一些诸如营养不良之类的小毛病,而不要有一些奇怪的 健康问题。他们在自己的领养表格上注明了孩子必需的健康状态,因为他们不想领养 一个有严重疾病的孩子。

  最后,他们领养到一个十分可爱的女孩,他们十分疼爱这个孩子。但是,之后, 当他们发现小姑娘的脊椎底部曾被切除过一个肿瘤,且医生确认这个孩子将一生受到 疾病的威胁时,夫妻两人做了一个与填领养表时完全不同的决定,他们无论如何都要 领养这个孩子,无论她以后出现了怎样的健康问题。

  我们不得不先肯定这个案例中让人动容的情感成分,也不能否认这件事中的道 德成分,但是,除此之外呢,还有什么被我们忽略的东西吗?在回答这个问题前, 我们再思考一下,如果这对夫妇是在领养前就被告知他们的孩子会有这样的问题, 他们决定领养这个孩子的决心还是这样毅然决然吗?既然在填表时就表明不想要有 严重疾病的孩子,就说明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还是很理性的,但是为什么之后的决定 会改变了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效应——捐赠效应。捐赠效应就是人们对于 “损失”本身有着非理性的厌恶,因为这种厌恶,我们可能会推翻自己起初坚持的想 法和观点。就像案例中的夫妻,他们已经“拥有” 了这个孩子,所以他们对“失去” 这个孩子有种本能的抗拒。

  说得明白一些,如果超市里的一个杯子被打破了,我们不会有什么强烈的反应, 但是,还是这一款杯子,却是我们自己的,哪怕我们只是把它放在书架或者橱柜里长灰尘,如果它被人摔碎了,我们的内心还是会或多或少存在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就是 我们对于损失的厌恶和伤感。

  所以,我们会因为得到而兴致盎然,会因为失去而垂头丧气,我们的情绪波动似 乎很容易被得失所影响。其实,对我们来说,无论是拥有或者失去,这种得失的欲望 对于每一个人,虽然都是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需求,但是,得可以是荣耀,失也可以 是尺度。我们大可看淡得失,不耿耿于怀、斤斤计较。

  面对得失,我们要将其视作生命中的一个瞬间,因为永恒的生命是奔流不息的, 而无论是人生的获取还是损失都将归于过去。

  所以,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生活的价值,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去充实自己 的人生。我们不用去担心那些生命中的转瞬即逝,要学着用一颗平常心去丰富自己的 生命。同时,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将光与热发挥到极致,为更多的人带来幸福,也 给自己的人生创造出更大的意义。就像爱因斯坦说的一句话: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