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心理学导论

第二节:注意的种类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曾把注意划分为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两种类型。原苏联心理学家多勃雷宁提出,除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外,还有一种是随意后注意。

  目前,一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自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学生正在听课,忽然有人推门进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头看他,这种注意就叫无意注意。这种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它往往向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的。动物也有无意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在心理学文献中,有时把无意注意称为消极注意,有时把无意注意称为情绪注意。把无意注意称为消极注意,是因为无意注意集中时缺乏个人的意志努力和积极性;把无意注意称为情绪注意,是突出了无意注意与情绪、兴趣和需要的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经常综合在一起的,下面分开来阐述,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

  (一)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强烈的刺激物,如一道强光、一声巨响、一种浓烈的气味,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人们的注意。无意注意基本上服从于刺激的强度法则,有人用强度不同的声音作用于被试,并记录由定向反射引起的血管窖的变化。结果发现,用60分贝的声音比用50分贝的声音能引起较大的血管反应。但也有例外,有时刺激物的物理强度很弱也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由于刺激物对人具有重要意义或者具有新颖性而引起的。在无意注意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百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刺激强度与周围物体强度的对比。例如,在喧闹的大街上,大声说话不大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在寂静的夜晚,轻重的耳语声,也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在强度、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等方面与其它刺激物存在显著差别时会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例如,绿草丛中的红花比绿草从中的青蛙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教师讲课时声音突然提高或降低可以起到集中注意的作用。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应用这个原理,在工人们挑选电子零件的流水结上把透明无色的零件放置在黑色的背景上,这样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降低了废品率。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活动的刺激物、变化的刺激物比不活动、无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霓虹灯一亮一暗,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活动的玩具很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教师在讲课时,音调的变化及讲话节奏快慢的变化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4、刺激物的新异性

  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的、多次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所谓刺激物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异乎寻常的特性。巴甫洛夫强调新异刺激物在引起定向反射时的作用。新异性可以分为绝对新异性(人们从未经验过的事物及其特征),相对新异性(刺激物特性的异常变化或各种特性的异常结合)。研究表明,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柏尔玲(BERLYNE)设计了在新颖性、不一致性和复杂性方面不一样的多种图形。

  研究时,图形由被试自己操作并作短暂的呈现。结果发现,新颖的、不一致的图形比其他图形更经常地受到选择和注意。另外,人们倾向于注意中等复杂程度的图形,而对那些过于简单和过于复杂的图形,不易引起注意。

  (二)人本身的状态

  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外界刺激物的特点所引起的,但也决定于人本身的状态。同样的事物,可能引起一些人的注意,而不会引起另一些人的注意。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在无意注意中起着重要作用于,它决定一个人无意注意的方向。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原因有:

  1、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都会使人产生期待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从而引起无意注意。例如建筑师由于职业的需要,当外出旅游时,各式各机关报建筑物都会自然而然地引起他们的注意。直接兴趣是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人们常常会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不自觉地加以注意。一般地说,凡与一个人已有知识有联系又能增进新知识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

  2、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人的心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无意注意。如果一个人心境开朗,心情愉快,平时不大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这时也很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如果一个人心境忧郁,平时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如果一个人心境忧郁,平时容易引起无意注音质事物,这时也不易引起他的注意。此外,凡是一个人对某人(或事物)有着特殊的感情,则与之有关的人和事,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

  人当时的精神状态也对无意注意有重大影响。人在过度疲劳时,常常不能觉察到在精神饱满时容易注意的事物;人在精神饱满时,最容易对新鲜事物发生注意,而且注意也容易集中和持久。

  天当师范大学阴国恩教授等研究表明,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与有意注意的发展不同。一般认为,在儿童期,有意注意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即年龄越大,有意注意的发展水平越高。无意注意的发展则不然,其发展曲线是先随年龄增大而递增,至初中二年级达到最高水平,而后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心理学文献中有时把有意注意称为积极注意或意志注意,因为集中有意注意需要个人的积极性和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主动地服从于既定的目的任务,它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有意注意的客体不易吸引人的注意,但又是应当去注意的事物。因此。要使意识集中在这种对象上就必须有一定的意志努力。例如,青年工人在开始学习机床操作时,对于操作过程还没有掌握,操作动作也还不熟练,稍不注意就会出废品或发生事故。掌握动作熟练的过程又是一种单调的学习,所以他必须通过意志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把注意集中在当前的操作上,特别是在容易发生差错的地方。

  有意注意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劳动本身是一种复杂和持久的工作,其中总有一些使人不感兴趣而又非做不可的作业,必然会有困难和单调的因素,这就要求人们把自己的注意有意识地集中并保持在作业上,有意的注意能力就是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有意注意又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说:“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而且,劳动的内容及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劳动者,……就越需要这种意志。”

  有意注意到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是在词成为心理活动的组成因素的时候产生的,词调节和控制着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在当前没有具体刺激存在的情况下,也能借助于语词的刺激而实现。

  儿童的有意注意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随意注意是通过成人的言语指令而引起。

  第二阶段,通过自己扩展了的外部言语,调节控制行为。

  第三阶段,通过内部的言语指令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有意注意的社会根源理论。他认为,有意注意是儿童同成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儿童出生后与成人生活在一起,当成人(主要是母亲)对儿童说出一个事物的名称,同时用手指这个物体,儿童的注意就指向这个物体。在交往过程中语言和手势对儿童注意的引导在儿童意注意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维果茨基还认为,在儿童的早期,成人用词来标志客体或用手势来批示客体,以便启动儿童的心理活动;儿童用视线分出已经命名的客体,注视它,并作出反应。后来,儿童的语言发展了,他们能够将注意的对象命名。这样,以前分配在两个人之间的机能,成为儿童心理过程的内部组织方式,有意注意对儿童来说已经成为内部的自我调节过程。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有:

  (一)加测定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人们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重要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对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那么完成任务有关的一切事物也就越能引起和保持人的有意注意。

  (二)培养间接兴趣

  在有意注意中,人的兴趣具有间接的性质。这种兴趣是对活动目的的兴趣、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尽管活动本身可能并不直接吸引人。间接兴趣,特别是稳定的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间接兴趣越稳定,就越能对活动的对象保持有意注意。例如,人们开始学习外语时,常常觉得记单词、学语法很单调和枯燥,但一旦认识到掌握外语的重要意义后,就能够克服困难,刻苦攻读,专心致志地学习外语。

  (三)合理地组织活动

  在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活动,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

  1、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作笔记,做些小实验,用铅笔尖指着地图上的山肪、河流、铁路和公路等等,要比教师自始至终地区性讲解效果好。应该把注意的对象作为实际行动的对象,这样实际行动本身就要求注意参与,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2、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特别是在要求加强注意的紧要关头,向自己提出“必须注意”的要求尤其重要,这样可以起到集中注意的作用。

  3、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人们为了回答问题,必然注意有关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问,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的成绩,发展智力,而且对保持有意注意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有意注意不仅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有时在有干扰的情况下也是可能的。干扰可能是外界的刺激物,也可能是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疲劳、疾病和一些无关的思想、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集中注意,除了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排除干扰外,还要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这样既能锻炼意志,又能培养有意注意。

  避免干扰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但是,某些微弱的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干扰人的有意注意,而且会加强有意注意。例如,学习时听听音乐,室内的钟表嘀嗒声等有时会加强有意注意。绝对卫音,不仅无关的声音不能从外面传入,而且室内产生的任何声音也会被吸收。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但不能有效地工作,而且会逐渐地进入睡眠状态。正如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绝对的“死气沉沉的”寂静并不能提高而且能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一方面类似于有意注意,因为他和自觉的目的、任务相联系着;另一方面类似于无意注意,因为它不需要人的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是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开始从事某项生疏的、不感兴趣的工作时,人们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项工作上。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对这项工作熟悉了,并发生了兴趣,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这时,有意注意就发展成有意后注意。熟练地新闻记者课文,熟练地骑自行车等活动中的注意都是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会高度志注于自己的事业,废寝忘食地为科学或艺术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例如,开始时人们偶然为某种活动所吸引而去从事这种活动,后来通过实践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便自觉地、有目的地去从事这种活动,并克服一定的困难,坚持对活动的注意。这时无意注意就转化为有意注意。

上一页 下一页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