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聂荣臻传

五二

  根据地火热的斗争生活,给了当时任抗大二分校大队政治委员的傅崇碧以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回忆说:1938年秋天,我从抗大来到了晋察冀边区。我们首先到了蛟潭庄、城南庄等地。以后又到了根据地其它地区,亲眼看到和亲身体会到了模范抗日根据地的大好形势。我们每到一处,都强烈地感受到当地的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是那么的拥护,对日本侵略者是那么的仇恨。我们看到有许多老人和儿童在村里站岗放哨,组织得非常好。边区的人民群众真正是被发动起来了。我们到这里后还碰上了赶集市,这是我们来之前所没有想到的。赶集的人成千上万,熙熙攘攘很是热闹。集市上吃的、穿的、日用的,什么东西都有。可以看出,根据地的生产是抓得很不错的。更令人惊叹的是当地群众对敌人竟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完全像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全的环境中。只要敌人或敌机一来,放哨的人就会敲钟。听到钟声,人们就极有秩序地分散、隐蔽起来。对于我们初到晋察冀的人来说,那里真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来到晋察冀边区不久,就参加了陈庄战斗。这次战斗虽然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但是有许多村庄都被敌人烧光了。我看到老百姓一不害怕、二不悲观,很快就在废墟上建起了自己的房屋。

  晋察冀边区的文化生活也很丰富,搞得非常活跃。我记得1939年冬,贺龙率一二〇师要回晋绥去,军区为他们组织了演出、篮球比赛等文体活动。

  文工团、体工队、各军分区的领导人及军区的干部们都参加了各项活动。快过年时,乡村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跳秧歌舞、踩高跷和唱戏的人们。在敌后根据地文化生活开展得这么好,的确是不多见的。在晋察冀边区,报纸从来没有间断过,我们天天都有报纸看。敌人来“扫荡”时,印刷机用牲口驮着走,走到哪里在哪里印报,然后再通过民兵把报纸分送出去。根据地对培养干部非常重视。部队连以上干部都要在抗大二分校进行训练,民兵队长都必须在学校接受半年时间的训练,学习怎样埋地雷,怎样打游击战等。边区还办了党校,专门学习党的政策、法纪等。对这一点聂司令员抓得很紧,他经常到学校或教导团讲话,鼓励大家好好学习。在根据地,军民关系是非常融洽的。

  当地群众抗日救国的热情很高,信心很足。那时,军工厂做地雷缺铁,群众知道了就把庙里的大铁钟拿来烧化了做地雷。在老百姓家的门窗上,到处可见挂着的手榴弹、地雷,敌人害怕极了。再有就是群众家家户户挖地道,和敌人展开地道战。军民关系很密切,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共同抗日,那种军民团结打击敌人的气氛是令人难忘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光辉成就,特别是在实行民主政治、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突出成就,与国民党统治区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负担不仅没有减轻,而且苛捐杂税愈益繁重,人民不堪重负。国民党军队依靠“抓壮侗的办法,把老百姓绳捆索绑地驱上前线。因此,从大后方来到敌后根据地,如同发现了一个新天地。

  对晋察冀尤其赞美不已。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曾在晋察冀做了6个多月的考察,在15个县、500多个村庄进行了调查访问,后来写了一本影响颇大的书:《华北敌后——晋察冀》。他在书中热情地呼喊道:“抗日民主之花开遍了华北!”“华北是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他称晋察冀为:“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模范的抗日民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晋察冀边区,象征着中华民族解放的胜利,象征着新中国光明灿烂的前景。

  它的名字深深地铭刻在人们心头的深处,激荡着每一个爱国者,每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特别是鼓舞着年轻一代的希望和向往。”最后,他大声赞美道:“晋察冀边区是新中国的雏型!”

  ※第三十二章 抗日模范根据地(二)

  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化工作也有蓬勃的发展。由于聂荣臻的一贯重视和大力支持,晋察冀建立了一支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而又人数众多的文化工作队伍。他们与人民生活、战斗在一起,充分发挥了打击敌人、鼓舞人民的战斗作用。

  说到文化工作,聂荣臻从红军时期起就十分重视。1933年在中央苏区,他曾参加《庐山之雪》、《杀上庐山》等话剧的演出。他还利用战斗间歇,亲自编写了反映南昌起义的四幕话剧《南昌起义》。①抗战初期,聂荣臻对平型关战斗中沙飞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照片赞不绝口。当这位上海来的摄影记者向他提出,希望留在一一五师工作,聂荣臻满口答应。以后他亲自批准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设立新闻摄影科,任命沙飞为科长。1939年元旦,军区在蛟潭庄举办了一次摄影展览,轰动了整个山村,部队的干部战士看,附近村子的老乡也来看,热闹非凡。聂荣臻尽管事前已经过目,也挤在人群里再次欣赏。聂荣臻自己就是个摄影爱好者。

  ①潘振武:《战歌春秋》,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56页。

  1936年,他曾用任弼时送给他的照相机,在西安附近拍了不少照片。现在,他对沙飞、罗光达说:照片形象鲜明,真实生动,战士和老乡们容易看懂,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懂,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教育工具,要是能放大,群众看得更清楚,那就更好了。他还规定,今后军区的重要活动,都要通知摄影记者参加。后来看到沙飞等用自制的土放大机放大的照片时,聂荣臻高兴地说:共产党、八路军做什么事都有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太好到比较好的过程。②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使沙飞、罗光达极为感动。1942年7月,《晋察冀画报》创刊。7月7日聂荣臻为创刊号题词:五年的抗战,晋察冀的人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实,都显露在这小小的画刊里。它告诉了全国同胞,他们在敌后是如何地坚决英勇保卫看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告诉了全世界的正义人士,他们在东方在如何的艰难困苦中抵抗着日本强盗!这本创刊号,根据聂荣臻的指示,用铜板纸印刷,文字说明用中英文对照,画面用简单的彩色套印,令人耳目一新。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能做到这样,实属不易。更为可贵的是,众多的新闻摄影工作者,用生命和血汗的代价,深入前线、深入群众,拍下了数以千计珍贵的历史镜头,成为晋察冀军民进行抗日战争的最形象生动的历史见证。所有这一切,都是和聂荣臻的支持分不开的,因为他把摄影工作也看作是对敌斗争的一种锐利武器。

  ②1984年《中国摄影》双月刊,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1989年9月第5期,罗光达回忆文章。

  在聂荣臻的关怀下,1937年12月11日,《抗敌报》和“抗敌剧社”在同一天成立。此后,西北战地服务团、华北联大文工团、联大文艺学院、鲁迅艺术学院、八路军前线记者团等文艺、新闻团体来到边区,以及边区自行成立的各种文艺单位,都受到他的热情支持和欢迎,大批从事文化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受到他的关怀和爱护。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